2018全球開放教育會議之他山之石系列二
(Open Education Global 2018)
(Open Education Global 2018)
(國立政治大學詹進發教授)
會議時間:2018/04/24-2018/04/26
會議地點:荷蘭Delft
摘要:
Open Education Global Conference 2018 (全球開放教育會議2018,簡稱OEG2018) 於2018年4月24日至4月26日在荷蘭代爾夫特 (Delft) 市代爾夫特理工大學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舉行,本次會議臺灣由「臺灣開放式課程暨教育聯盟」組成代表團參加會議,成員包括聯盟理事長、秘書長,以及國立政治大學教學發展中心主任與數位學習組組長、國立交通大學教授。OEG 2018由11個贊助商支持,有來自45個國家的386名與會者,提交了創紀錄的會議提案數量,導致創紀錄的169個被選中的會議提案,出席率與會議提案數均創下「全球開放教育會議」新的里程碑。在三天的會議期間我國代表團成員分工合作參與各種不同主題的討論會議,並蒐集相關會議資料,以及與其他國家之學者專家進行交流,會後各校代表互相交換心得,以增進參加會議的成效。此外。本國的代表並積極參與「全球開放教育聯盟」的理事會,與各國的與會代表交流熱絡,在會議期間展現高度的效率與團隊合作精神,將為本國未來的高等教育發展帶來正面的效益。
一、
緣起
本屆Open Education Global Conference 2018 (全球開放教育會議2018,簡稱OEG 2018)乃由開放教育聯盟 (The Open Education Consortium,簡稱 OEC) 和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簡稱 TU Delft)共同主辦,於2018年4月24日至26日在荷蘭代爾夫特 (Delft) 舉行。開放教育聯盟是一個全球性的網絡,由來自許多不同國家的教育機構、個人和組織所組成,該聯盟支持基於開放性、協作性、創新性的教育方法,並提倡集體發展以及使用開放教育資料作為教學的資源。
TU Delft成立於1842年,是一所具有全球思維、及前瞻性思維的教育機構,為荷蘭一流的大學之一,在2018年QS (Quacquarelli
Symonds) 世界大學排行榜中名列第54名(台大為76名),在泰晤士高等教育 (Times Higher Education) 發布的2017-2018年世界大學排名為第63名 (台大為198名)。TU Delft 雖然是一所已經有176年悠久歷史的大學,卻是一個開放式實踐的早期創新者,並繼續成為開放教育 (open education)、開放科學 (open science) 和開放出版 (open publishing) 領域的領導者。代爾夫特是荷蘭南荷蘭省的一個城市,東南方鄰近鹿特丹 (Rotterdam),西北方鄰近海牙 (Hague),屬於鹿特丹-海牙大都會區的一部分。代爾夫特是荷蘭最古老的城鎮之一,代爾夫特的老城區環繞著運河,是許多教堂,歷史建築,文化遺址和老房子的所在地,與代爾夫特理工大學開創性的尖端技術進步形成鮮明對比。
代爾夫特市 (Delft) 地理位置鄰近海牙(Hague) |
近年來許多國家均面臨貧富差距日益惡化,因而造成許多社會問題,教育是讓經濟弱勢者改善其處境的最佳途徑,然而,由於學費高漲、教科書昂貴,因為經濟條件不佳也限制了經濟弱勢者接受高品質教育的機會。基於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鼓勵政府機關及決策者投資開放教育資源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 OER),並提倡使用OER於各級學校之教學中,全世界各國的一流大學也紛紛致力於發展開放式課程 (Open Course Ware,簡稱 OCW) 與磨課師課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簡稱 MOOC),前者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MIT) 於2002年創始的 OpenCourseWare 計畫為代表,後者以美國史丹佛大學的 Andrew Ng 和 Daphne Koller 教授於 2012 年成立的 Coursera,MIT 和哈佛大學 (Harvard University) 創建的edX,以及 Udacity最為知名。
開放課程聯盟 (OpenCourseWare Consortium, 簡稱OCWC) 是OpenCourseWare定義的管理者,為一個由數百家高等教育機構和相關組織組成的全球性組織,致力於推動開放式課程及其對全球教育的影響。OCWC 為開展和維持OCW計畫提供資源,也作為全球運動的協調機構,以及思想交流和未來規劃的論壇。我國的國立交通大學於2007年4月率先加入 OCWC,其後政治大學、成功大學…等學校亦陸續加入 OCWC,並在2008年由國內多所大學共同成立「臺灣開放式課程暨教育聯盟(Taiwan Open Course and Education Consortium,簡稱TOCEC)」(原名「台灣開放式課程聯盟」,於2018年3月更名)。開放教育聯盟 (The Open Education Consortium,簡稱 OEC) 承繼 OCWC,持續在全球各地支持和推廣開放教育,目前在全世界有數百個會員,在東亞地區的40個會員中,台灣即有22個大學加入 OEC,另有兩個支持開放教育的組織會員,即:「臺灣開放式課程暨教育聯盟」與「開放式課程計畫 (Opensource Opencourseware Prototype System,
OOPS)」,由此可見本國在開放教育的發展方面已有不錯的成果。
開放教育聯盟會員分布圖(http://www.oeconsortium.org/members/) |
過去十多年來,國內有許多大學推出開放式課程,「臺灣開放式課程暨教育聯盟」在開放式課程的推廣和資源整合上均有很大的貢獻。此外,我國亦在2013年開始積極發展 MOOC 課程,並陸續推出可以供國內各大學使用的 MOOC 平台,包括:交通大學建立的「ewant (育網)」、空中大學的「Taiwan LIFE (台灣全民學習平台)」、清華大學建立的「ShareCourse
(學聯網)」、中央大學和逢甲大學合作維運的「中華開放教育平台(OpenEdu)」,以及民間公益團體推出之可供中小學使用的教學資源共享平台--「均一教育平台」。為參加OEG 2018 會議,「臺灣開放式課程暨教育聯盟」由交通大學和政治大學組成5人代表團參加會議,目的是藉由參加會議與各國的教育專業人才交流,一方面吸收關於開放教育發展的新知,以及了解開放教育在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教學之軟硬體設施等方面的發展情形,並讓我國的開放教育之發展現況能夠被其他與會各國的專家所認識,增加我國在國際上之影響力。
二、
OEG2018 紀要
1. 會議主題
OEG 2018 會議期間是4月24日至4月26日為期3天,本屆會議主題:”Transforming Education through
Open Approaches”,主要是探討如何透過開放的方法改變教育,籌辦委員會於半年前即向各界徵求會議提案,包括幾個不同的主題類別:(1)開放連結、(2)開放教育研究、(3)透過開放傳統實務之創新、(4)開放教育政策與策略、(5)開放教育制度化、(6)開放教育工具與技術、(7)開放教育實踐/開放教學法、(8)將開放教育與正規教育相結合、(9)學生觀點。
表1. OEG2018 會議主題
The theme of the Open Education
Global 2018 Conference is Transforming Education through Open
Approaches. Conference tracks include:
Connecting different worlds of Open,
such as open access, open science, open source software; strengthening our
reach and increasing impact through collaboration.
Research on practices to mainstream
openness in education; evidence of impact, studies of educational
transformation using open modalities.
MOOCs as an accelerator for open
& online education, opening teaching practices through open textbooks,
openly licensed student work as OER.
Setting priorities and conditions
for mainstreaming Open Education, designing effective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connecting open education policies to larger policy movements
such as the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and the Open Government
Partnership.
Intellectual property arrangements
at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reward and recognition systems; institutional
conventions; disciplinary norms; types of in-service training for Open
Education; impact on hiring practices; challenges and barriers for mainstreaming
openness; openness as a tool for community outreach, enhancing leadership in
open education.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ools for OER production, hosting, use and remix, authoring OER,
conventions for tagging OER, hosting derivative works, citation conventions
for derivative works, standards for remixable formats.
New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based on openness, pers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OER-enhanced
teaching, facilitating informal learning with open resources, course redesign
with a focus on open.
Accelerating adoption of open
education, recognition and rewards for open education adoption, alignment of
open education values to institutional mission, accreditation of open
education, blockchain technology for (open) certification, recognition of
learning through open means.
Student-led initiatives to advance
ope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mpact of open for students, student perceptions
of open education, students as open education leaders.
Session Formats
Your proposal should indicate the
type of session you are requesting:
Presentation: Traditional conference presentations by one or more
authors, followed by Q&A. Presentations must provide an in-depth
examination of the topic(s) of interest. Presentation proposals should
include a full description of what will be presented. Each presentation,
including Q&A, lasts 30 minutes. Presenters have the option to prepare a
paper for inclusion in the conference proceedings, which should be submitted
by 1 March 2018. Another option is to prepare a paper for a special
issue of the peer-reviewed journal Open Praxis; see below for additional instructions.
Panel: Panels are moderated sessions of experts discussing
a topic, designed to give the audienc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Panels have to
focus on interactive discussion between the panel members and the audience.
Panel proposals should include the topics to be discussed, how the audience
will be engaged in the discussion, and expected outcomes for the session.
Panel discussions will last 60 minutes.
Action Lab: Action Labs are action-oriented, hands-on sessions.
These sessions could take the form of a workshop, a brainstorming discussion,
a demonstration, or a participatory how-to session. The Open
Education Action Lab is intended to train participants, engage them in
thoughtful discussion, provide the opportunities for feedback, and incubate
new projects and ideas. Action Lab proposals must describe the intended
content, goals of the session, and hands-on components of the session.
Action Labs have a duration of up to 90 minutes. Please specify in your
proposal the duration of your Action Lab.
Poster: You are invited to submit proposals for posters,
either as a compliment to one of the sessions above, or as a separate
submission. Posters should speak for themselves, giving a good overview of
the topic or project. Posters will be on display in the Open
Education Information Fair throughout the conference. If you would like
to do a poster on the same topic as another type of session, please indicate
in your proposal that you would like to also have poster space.
|
2. 會議場地
OEG2018由 TU Delft 負責籌辦,該校為荷蘭首屈一指的理工大學,也是世界一流的大學,會議場地是在 TU
Delft Aula Conference Center。TU Delft 校園位在 Delft 市區,市區的大眾運輸系統相當方便,除了公共汽車、電車之外,另有公共自行車可以租用,市區道路平坦且有自行車專用道,道路系統對於自行車族十分友善,許多人以公車和自行車代步,基本上不太需要自己開車。由於騎自行車的人很多,校園裡有提供自行車維護的服務。
|
3. 議程
大會網站在數月前即開始運作,包括會議提案徵求、稿件上傳、稿件審查、報名註冊、議程資訊的提供均透過網站進行,整體而言,網站提供的資訊很豐富,資訊更新迅速,效率相當高。
Open Education Global Conference 2018 官方網站 |
會議為期三天,每天的第一場為
Keynote Speech專題演講,由對於開放教育有經驗的專家學者對於一些重要的議題進行演講。其後為按照會議主題分3~5個場次同時進行論文發表,或是安排主題演講和工作坊,會議十分緊湊,討論內容很豐富。議程表在網站上公布之外,亦可透過手機或平板上的 APP 瀏覽或查詢會議的主題、場地等資訊,會議室的設備完善,現場還有 TU Delft
的學生提供協助。
議程表 |
每天的會議從早到晚安排多種主題,多達數十個場次的演講、工作坊、小組討論,真是讓人目不暇給、難以抉擇,而且一旦選擇某一場次,就無法分身參加另一個場次。為了能夠盡量從各種不同的主題的演講和工作坊中得到最多的資訊,我國的代表團成員各自選擇參加不同的場次,事後再將該場次的與會心得與其他成員分享。為了方便聯繫,特別建立了一個 LINE 群組以便彼此聯絡。
大會的議程資訊都是透過網站提供,一方面可以減少使用紙張較為環保,另一方面也可以隨時更新,透過筆電或是手機、平板可以查詢論文主題、發表者、時間地點等資訊,亦可以呈現論文的摘要,讓參加者可以迅速獲得演講的相關資訊,便於規劃參加的場次,以及預先瀏覽報告內容的摘要。
線上公告報告之摘要 |
4. 論文發表
本次代表團成員發表的論文主題有二:
(1) 論文題目:「Implementing Online Education with Open Source Software」,作者:國立政治大學詹進發、陳幼慧,及交通大學李威儀。
(2) 參與OE Global2018海報活動,海報名稱:「Improving Learners’
Experience by Adopting Course Maps」,作者:國立交通大學黃育綸副教授與李大偉助理教授。
論文發表與海報展示 |
5. 各國與會者交流活動
在三天的會議中,本國代表團成員參加了多場會議、工作坊、小組討論,和與會各國的教育專業領域的學者、專家交流,在過程中認識了不少新的朋友。同時也了解開放教育在不同國家的發展狀況,數位科技在教學上的應用、學校制度面的規劃等各種面向的做法,以及開放教育資源對於教學方法、教材設計和課程規劃的影響。在會後代表團成員會聚在一起,彼此交換對於在各種場次所見的心得,在三天的會議期間,成員間培養出很好的合作默契,雖然是來自不同的學校,但是彼此分享、互相合作,是一個非常愉快的經驗。TOCEC在出發前便已經聯絡各校準備宣傳品,在大會安排的海報展示攤位前陳列,藉機向來賓說明本國在開放教育的發展情形,與各國的參加者有更多的交流機會,我國代表團準備的紀念品既精美又實用,很快就被其他國家的與會者索取一空,是一個很成功的行銷台灣的經驗。此外,本屆大會頒獎給國立交通大學唐麗英教授 (2018 OPEN Educator Award),表揚其在開放教育上的貢獻,這是非常難得的殊榮,也是 OEC 對於台灣在開放教育發展上的肯定。
台灣開放式課程聯盟理事長李大偉教授代替交通大學唐麗英教授接受 2018 Open Education Educator Award |
三、 心得及建議
本人在參與政治大學教學發展中心數位學習組工作之前即對於OCW與MOOC有所接觸,後來因為工作上的需要而對於開放教育有更多的認識,此次參加
OEG2018 年會有數項心得及建議:
1.
「開放教育聯盟」的使命是在世界各地推廣,支持和推進教育的開放,其願景是通過教育賦權,他們把教育視為基本的、共享的和協作的社會福利,目標是全世界每個人都能獲得他們想要的高品質教育和訓練。本人第一次參加 Open Education Global 會議,在參加會議的過程中處處可以體驗到與會者熱切想要和人分享教育資源的熱忱,著實令人感動。第一天的主題演講是由
Vincent Zimmer 介紹 Kiron 計畫,這是一個透過數位科技解決方案,為難民提供高等教育的資源,使其能夠有成功的學習機會,目標是讓難民在接受高品質的教育和訓練之後,可以改善自身的社會經濟地位。過去幾年有數百萬難民因為戰亂離開家園湧入歐洲,這些難民因為種種原因處於非常困難的窘境,Kiron計畫已經幫助成千上萬的難民獲得高品質的教育和訓練,使他們在飽經戰亂和流離顛沛的生活之後,有機會靠學到的知識和技術改善自身的處境,我想這就是開放教育的成功典範。
2.
參與Open Education Global會議的成員有許多是已經非常有經驗的教育工作者或組織,而且通常很熱心分享本身的經驗,不論是成功或是失敗的經驗,透過會議的平台,彼此交流、分享、討論、辯論,在過程中可以知己知彼,截長補短,甚至是發展出合作的關係。本人在會議中獲得許多關於開放教育資源 (open education resource) 的資訊,也學習了幾項如何將數位工具運用在課堂上的方法,並在政大的教師教學成長社群中分享經驗,如果能將開放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擴散,就是參加 OEG 會議的最佳收穫。
3.
在參與 OEG2018會議事前的規劃及會議期間,本國的團隊成員彼此合作,發揮很高的效率。OEG2018會議的內容呈現開放教育的發展現況與豐富的開放教育資源,也介紹了許多數位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案例,對於參加會議的成員應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在會議期間我國代表與其他國家的與會者有許多交流的機會,我國的「台灣開放式課程聯盟(Taiwan Open Course Consortium,簡稱TOCC)」也被 OEC 認可,聯盟的秘書長黃育綸 (交通大學電機系教授) 獲選為 OEC 理事,未來在全球開放教育的推廣上,台灣將可以有更多的貢獻。整體而言,參加 OEG 會議有助於提高本國高等教育的能見度,而且可以促進本國在開放教育方面的發展,建議未來國內各大學仍應多參與 OEG會議,並且積極參與 OEC未來的活動,相信對於我國的參與者而言是一個很好的觀摩機會。
4. 此次參加 OEG 會議有機會參觀 TU Delft 的 Teaching Lab,並與Teaching Lab的管理人員交流,從其對於教學設備的說明和使用方式的介紹中,以及TU Delft 之 MOOC 課程的錄製流程與對教師的支援,讓我們認識到世界一流大學的教育專業發展不論是在軟硬體的設施上,還是作業流程、人員訓練和制度設計上,都是經過不斷的試驗、修正、再試驗、再修正,才能找出最適合的模式。而且因為社會的轉變、教學環境的改變,這個過程仍是持續在進行,科技的快速進步則帶來許多機會,甚至是解決問題的方案。個人建議未來除了持續參加 OEC 的活動之外,應該多爭取與世界一流大學交流的機會,讓本國的教育專業工作者有機會了解其發展開放教育的模式,以供本國在開放教育發展之參考。
開放式課程法律問答專區
您有各種數位教材製作相關智財權疑難雜症嗎?
這邊有專業律師幫您解答,歡迎投稿:tocwc980820@gmail.com。
以下為本期內容:
談網路及軟體著作權侵害及著作合理使用
廣碩技研服務有限公司法務協理 江國泉
107年5月24日於國立交通大學之智財權講座
隨著時代演進,科技日新月異,透過網絡隨時隨地觀賞、瀏覽、聆聽已成普世現象,著作權的重要性不下於專利權,茲就「網路及軟體著作權侵害及合理使用」作探討。
揆諸著作權法[1]之立法目的,係為保障著作人著作權益,調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國家文化發展,而制定之。就「保障著作人著作權益」來看,自從臺灣加入WTO之後,參照「伯恩公約(Berne Convention )[2]」,著作權的取得採創作保護主義,保障獨立創作者之獨佔權能,無須透過登記或註冊,著作人於作品完成當下即取得著作權。惟著作創作之過程,難免需要參考他人著作內容或是引用他人的作品作為自己著作的一部份,為平衡著作合理使用與獨佔權能間之衝突,著作權法第六十五條針對著作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四項基本判斷原則:一、利用之目的及性質係為商業目的或非營利教育目的;二、著作性質為何;三、所利用之質量及其在整個著作所佔的比例;四、利用結果對著作潛在市場與現在價值之影響。如學校教師為教學需要,影印原文書供學生上課使用,必須注意利用之質量佔整個著作的比例,若二十章節影印十章節,恐誘使學生不願意購買原文書,對出版社造成潛在市場替代效應,難以宣稱該行為屬於合理使用。當著作人的著作權得到妥善保障、社會公共利益也得到適當調合後,將能鼓勵著作人更勇於創作,進而促進國家文化發展。
所稱著作權,係著作人對於其所創作內容享有法律保護之權利,包括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著作人格權包括公開發表權、姓名表示權及禁止不當修改權,專屬於著作人本身,不得讓與或繼承,且著作人死亡或消滅者,關於其著作人格權之保護,視同生存或存續,任何人不得侵害,以遠流出版社重新出版古龍和金庸的小說為例,著作人仍是古龍和金庸,並不因重新出版而更換著作人。著作財產權包括重製權、公開口述權、公開播送權、公開上映權、改作權、編輯權、出租權等,存續於著作人之生存期間及其死亡後五十年,若著作於著作人死亡後四十年至五十年間首次公開發表者,著作財產權之期間,自公開發表時起存續十年。因此,為合理使用著作,避免著作權侵害行為,應先判斷受利用之標的是否為著作權法第三條保障之標的,接著確認受利用之著作來源是否正當,賡續判斷利用該著作之行為是否與著作財產權有關,了解受利用之著作保護期限是否屆滿,當前述條件滿足之後將不構成侵權行為,屬於合理使用,若非為合理使用則應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此外,著作權法因採創作保護主義,侵害的門檻低,容易誤觸法網,因此,著作權法的保護僅及於該著作之表達,而不及於其所表達之思想、程序、製程、系統、操作方法、概念、原理、發現等,換言之,同一概念以不同方式表達,各種表達均受到著作權的保護,即使著作與他人著作相同或類似,亦不構成侵害。依據著作權法第九條第一項規定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包括「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中央或地方機關就前款著作作成之翻譯物或編輯物」、「標語及通用之符號、名詞、公式、數表、表格、簿冊或時曆」、「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依法令舉行之各類考試試題及其備用試題」,為學術論文之創作,如引用政府出版品之內容,基於學術倫理的自律要求,仍以註明出處為宜。
著作的型態隨著科技進步,著作的型態除了紙本、藝術品、影音、網路文章、電腦軟體等,其中E化訊息往往需要透過電腦程式的輔助,惟Oracle與Google針對JAVA API合理使用的爭議[3],讓電腦程式的合理使用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門議題。電腦程式種類大致上分為一般軟體、公共軟體、免費軟體與共享軟體,以一般軟體而言,亦享有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其相關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包括專利法中的電腦專利,法定保護期限為發明專利自申請之日起算二十年、著作權法定保護期限為著作人之生存期間及其死亡後五十年、營業秘密則是自該軟體機密成為公開知識之日止,例如軟體著作權人販售軟體時,一套軟體、具備一組使用帳號及軟體金鑰,規定使用於一台或數台電腦,買受方不得私自授權重製軟體予以他人使用。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商業軟體聯盟(BSA)[4],是由商業軟體公司聯合組成的跨國利益團體組織,組織成員包括蘋果、微軟、戴爾、英特爾等世界大廠,主要任務為遊說各國政府制定更嚴格的軟體智慧財產權、開放各國軟體市場以及利用法律手段打擊盜版,並透過獎金獎勵企業員工檢舉企業盜版,基於訴訟經濟效益考量,可能同時針對單一公司有無侵害所有會員之軟體進行徹查,並採取寄發著作權侵害警告函或相關侵權訴訟程序,新聞亦時有所聞的報導,誠如臺灣商業軟體聯盟於105年10月4日表示鼎天國際涉用盜版Autodesk及PTC等軟體公司所有著作權之繪圖軟體,並協助軟體公司提告,初步估算,侵權金額恐逾新台幣2億元[5]。
最後,關於重製權以及公開傳輸權,參照著作權法第3條第1項第5款重製之定義,係指以印刷、複印、錄音、錄影、攝影、筆錄或其他方法直接、間接、永久或暫時之重複製作。於劇本、音樂著作或其他類似著作演出或播送時予以錄音或錄影;或依建築設計圖或建築模型建造建築物者,亦屬之。因此數位化的時代,網路著作瀏覽、上傳、下載、儲存、貼上、轉貼、轉寄、掃描、燒錄及列印等行為均屬重製行為,如果擅自重製進而侵害他人著作財產權,除了著作人可以主張民法上的損害賠償外,著作權法也規定相關刑事責任;公開傳輸的部分,著作權法第三條第一項第十款定義為指以有線電、無線電之網路或其他通訊方法,藉聲音或影像向公眾提供或傳達著作內容,包括使公眾得於其各自選定之時間或地點,以上述方法接收著作內容。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 (WIPO[6])在1996年通過著作權條約(WCT[7])及表演與錄音物條約(WPPT[8])兩項國際公約,針對數位化網路環境對著作保護的問題,明定應賦予著作人公開傳輸權。以實際的案例來看,101年8月31日中廣新聞網曾報導,新竹一名女大生,在網路上下載歌曲,再上傳到部落格,供不特定網友聆聽或下載,該行為已侵害音樂著作人的重製權,恐對音樂著作的潛在市場造成替代效應,被法官依違反著作權法罪名,判處拘役五十五日,緩刑三年,但要向公益團體機構提供五十小時義務勞務[9]。準此而言,必須要注意網頁上是否有載明著作人明示或默示授權,是否合乎著作權法第五十一條所示之供非營利目的之私人重製行為,儘量勿採用來路不明的圖片或未經授權的音樂置於部落格內,以合乎網路著作合理使用。
綜上,著作的多元化,必須更注意著作權的合理使用,在取得他人授權下,始能舉證合理使用,凡參考他人著作作為自己著作一部份時,盡量使用改寫或摘寫,並註明作者、出處、被引用的章節頁次、出版單位及出版年月日,因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勿存僥倖心態,共勉之。
[3] enpan's Patent & Linux practice (民102年2月22日)。Oracle與Google針對JAVA程式著作權的爭議(Google合理使用?)。取自http://enpan.blogspot.com/2013/02/oraclegooglejavagoogle.html
這邊有專業律師幫您解答,歡迎投稿:tocwc980820@gmail.com。
以下為本期內容:
談網路及軟體著作權侵害及著作合理使用
廣碩技研服務有限公司法務協理 江國泉
107年5月24日於國立交通大學之智財權講座
隨著時代演進,科技日新月異,透過網絡隨時隨地觀賞、瀏覽、聆聽已成普世現象,著作權的重要性不下於專利權,茲就「網路及軟體著作權侵害及合理使用」作探討。
揆諸著作權法[1]之立法目的,係為保障著作人著作權益,調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國家文化發展,而制定之。就「保障著作人著作權益」來看,自從臺灣加入WTO之後,參照「伯恩公約(Berne Convention )[2]」,著作權的取得採創作保護主義,保障獨立創作者之獨佔權能,無須透過登記或註冊,著作人於作品完成當下即取得著作權。惟著作創作之過程,難免需要參考他人著作內容或是引用他人的作品作為自己著作的一部份,為平衡著作合理使用與獨佔權能間之衝突,著作權法第六十五條針對著作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四項基本判斷原則:一、利用之目的及性質係為商業目的或非營利教育目的;二、著作性質為何;三、所利用之質量及其在整個著作所佔的比例;四、利用結果對著作潛在市場與現在價值之影響。如學校教師為教學需要,影印原文書供學生上課使用,必須注意利用之質量佔整個著作的比例,若二十章節影印十章節,恐誘使學生不願意購買原文書,對出版社造成潛在市場替代效應,難以宣稱該行為屬於合理使用。當著作人的著作權得到妥善保障、社會公共利益也得到適當調合後,將能鼓勵著作人更勇於創作,進而促進國家文化發展。
所稱著作權,係著作人對於其所創作內容享有法律保護之權利,包括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著作人格權包括公開發表權、姓名表示權及禁止不當修改權,專屬於著作人本身,不得讓與或繼承,且著作人死亡或消滅者,關於其著作人格權之保護,視同生存或存續,任何人不得侵害,以遠流出版社重新出版古龍和金庸的小說為例,著作人仍是古龍和金庸,並不因重新出版而更換著作人。著作財產權包括重製權、公開口述權、公開播送權、公開上映權、改作權、編輯權、出租權等,存續於著作人之生存期間及其死亡後五十年,若著作於著作人死亡後四十年至五十年間首次公開發表者,著作財產權之期間,自公開發表時起存續十年。因此,為合理使用著作,避免著作權侵害行為,應先判斷受利用之標的是否為著作權法第三條保障之標的,接著確認受利用之著作來源是否正當,賡續判斷利用該著作之行為是否與著作財產權有關,了解受利用之著作保護期限是否屆滿,當前述條件滿足之後將不構成侵權行為,屬於合理使用,若非為合理使用則應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此外,著作權法因採創作保護主義,侵害的門檻低,容易誤觸法網,因此,著作權法的保護僅及於該著作之表達,而不及於其所表達之思想、程序、製程、系統、操作方法、概念、原理、發現等,換言之,同一概念以不同方式表達,各種表達均受到著作權的保護,即使著作與他人著作相同或類似,亦不構成侵害。依據著作權法第九條第一項規定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包括「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中央或地方機關就前款著作作成之翻譯物或編輯物」、「標語及通用之符號、名詞、公式、數表、表格、簿冊或時曆」、「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依法令舉行之各類考試試題及其備用試題」,為學術論文之創作,如引用政府出版品之內容,基於學術倫理的自律要求,仍以註明出處為宜。
著作的型態隨著科技進步,著作的型態除了紙本、藝術品、影音、網路文章、電腦軟體等,其中E化訊息往往需要透過電腦程式的輔助,惟Oracle與Google針對JAVA API合理使用的爭議[3],讓電腦程式的合理使用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門議題。電腦程式種類大致上分為一般軟體、公共軟體、免費軟體與共享軟體,以一般軟體而言,亦享有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其相關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包括專利法中的電腦專利,法定保護期限為發明專利自申請之日起算二十年、著作權法定保護期限為著作人之生存期間及其死亡後五十年、營業秘密則是自該軟體機密成為公開知識之日止,例如軟體著作權人販售軟體時,一套軟體、具備一組使用帳號及軟體金鑰,規定使用於一台或數台電腦,買受方不得私自授權重製軟體予以他人使用。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商業軟體聯盟(BSA)[4],是由商業軟體公司聯合組成的跨國利益團體組織,組織成員包括蘋果、微軟、戴爾、英特爾等世界大廠,主要任務為遊說各國政府制定更嚴格的軟體智慧財產權、開放各國軟體市場以及利用法律手段打擊盜版,並透過獎金獎勵企業員工檢舉企業盜版,基於訴訟經濟效益考量,可能同時針對單一公司有無侵害所有會員之軟體進行徹查,並採取寄發著作權侵害警告函或相關侵權訴訟程序,新聞亦時有所聞的報導,誠如臺灣商業軟體聯盟於105年10月4日表示鼎天國際涉用盜版Autodesk及PTC等軟體公司所有著作權之繪圖軟體,並協助軟體公司提告,初步估算,侵權金額恐逾新台幣2億元[5]。
最後,關於重製權以及公開傳輸權,參照著作權法第3條第1項第5款重製之定義,係指以印刷、複印、錄音、錄影、攝影、筆錄或其他方法直接、間接、永久或暫時之重複製作。於劇本、音樂著作或其他類似著作演出或播送時予以錄音或錄影;或依建築設計圖或建築模型建造建築物者,亦屬之。因此數位化的時代,網路著作瀏覽、上傳、下載、儲存、貼上、轉貼、轉寄、掃描、燒錄及列印等行為均屬重製行為,如果擅自重製進而侵害他人著作財產權,除了著作人可以主張民法上的損害賠償外,著作權法也規定相關刑事責任;公開傳輸的部分,著作權法第三條第一項第十款定義為指以有線電、無線電之網路或其他通訊方法,藉聲音或影像向公眾提供或傳達著作內容,包括使公眾得於其各自選定之時間或地點,以上述方法接收著作內容。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 (WIPO[6])在1996年通過著作權條約(WCT[7])及表演與錄音物條約(WPPT[8])兩項國際公約,針對數位化網路環境對著作保護的問題,明定應賦予著作人公開傳輸權。以實際的案例來看,101年8月31日中廣新聞網曾報導,新竹一名女大生,在網路上下載歌曲,再上傳到部落格,供不特定網友聆聽或下載,該行為已侵害音樂著作人的重製權,恐對音樂著作的潛在市場造成替代效應,被法官依違反著作權法罪名,判處拘役五十五日,緩刑三年,但要向公益團體機構提供五十小時義務勞務[9]。準此而言,必須要注意網頁上是否有載明著作人明示或默示授權,是否合乎著作權法第五十一條所示之供非營利目的之私人重製行為,儘量勿採用來路不明的圖片或未經授權的音樂置於部落格內,以合乎網路著作合理使用。
綜上,著作的多元化,必須更注意著作權的合理使用,在取得他人授權下,始能舉證合理使用,凡參考他人著作作為自己著作一部份時,盡量使用改寫或摘寫,並註明作者、出處、被引用的章節頁次、出版單位及出版年月日,因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勿存僥倖心態,共勉之。
[3] enpan's Patent & Linux practice (民102年2月22日)。Oracle與Google針對JAVA程式著作權的爭議(Google合理使用?)。取自http://enpan.blogspot.com/2013/02/oraclegooglejavagoogle.html
最新開放式課程更新
此區塊收錄各大專校院及高中最新開放式課程,讓您即時掌握最新學習新知。2018年1-8月至今最新課程如下:
課程名稱 | 學校名稱 | 教師姓名 |
西洋建築與室內設計史 | 天主教輔仁大學 | 張文瑞老師 |
人因工程特論 | 天主教輔仁大學 | 張文瑞老師 |
物理(二)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 周祥順老師 |
水產資源學(二)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 莊守正老師 |
魚類生理學(100學年)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 張清風老師 |
微積分(一)字幕版 | 國立中興大學 | 李林滄老師 |
算數、幾何、天文與萬有引力 | 國立政治大學 | 張海潮老師 |
農地、共用資源與農村發展研究專題 | 國立政治大學 | 曾正男老師 |
華人宗教-歷史與主題 | 國立政治大學 | 李豐楙老師 |
線性代數(一) | 國立政治大學 | 曾正男老師 |
線性代數二 | 國立政治大學 | 曾正男老師 |
雜誌大講堂 | 國立政治大學 | 陳百齡老師 |
中華文化英語課程:中國戲劇 | 國立政治大學 | 姜翠芬老師 |
有機化學 | 國立中興大學 | 邱文華老師 |
機器人學 | 國立交通大學 | 楊谷洋老師 |
稀土材料化學與物理入門 | 國立交通大學 | 陳登銘老師 |
有機化學(二) Organic Chemistry (II) (English) | 國立交通大學 | 蒙國光老師 |
小說創意技法 | 國立清華大學 | 許榮哲 老師 |
課程統整 | 國立清華大學 | 詹惠雪教授 |
教學原理 | 國立清華大學 | 詹惠雪教授 |
教育哲學 | 國立清華大學 | 蘇永明老師 |
空間與地景 | 國立交通大學 | 龔書章老師 |
生物化學 (一) | 國立交通大學 | 蘭宜錚老師 |
地球的奧秘 | 國立臺灣大學 | 宋聖榮老師 |
材料力學(二) | 國立中興大學 | 李林滄老師 |
物理(一)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 周祥順老師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